影相or心象

團友小方blog中提到我們在旅程中,相機從不離手,在景點當然要拍,往目的地的路上也不放過,

無論是在火車的車廂內,晃動的小巴上,火車的車廂內,時時刻刻留意尋找畫面,按下快門,仗著

相機的防手振,高倍光學鏡頭等優勢,搶拍轉瞬即過的風景;反而錯過了更多需要以心去領略、去

記憶的機遇。

青藏行1 139.jpg 

              ↑ 拉薩河畔的白楊樹

我們是旅行者,對這裡而言是個過客,如白駒過隙,如雪泥鴻爪,但是總想帶走一些比較具體的事物。

因此竭盡所能想留住些什麼,以供日後反芻咀嚼。拜數位科技之賜,高解析度數位影像和高容量記憶卡

讓我肆無忌憚地拍照或錄影,反正不滿意的刪除,滿意的回家經過處理po上網路分享,在web2.0時代

滿足個人小小虛榮。起碼,最貴的大陸團,總要有些等值的reward吧。

青藏行1 319.jpg 

              ↑世界最高的鹹水湖 納木措(海拔4719米)

高原食物鏈

 青藏高原地勢高寒,空氣稀薄,土地也相當貧瘠,能生長的農作物不多。

遼闊空曠的荒野,除了冰雪,大概就是草地吧,因此牛羊的放牧是藏民賴以維生的主要經濟活動,

犛牛吃草,牛糞曬乾可以做為燃料,牛毛可編織成氈帳,而牛奶是酥油茶的原料之一,牛肉也是

重要蛋白質的來源。高原牧民的一生離不開犛牛,甚至為人奉獻了一輩子後,牠的牛角也要放在

青藏行1 153.jpg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↑雪山、聖湖(羊卓雍措 )、犛牛

馬尼堆上,作為對天神的獻祭。在沒有人出現以前,高原食物鏈似乎挺簡單,土地長草,牛羊吃

草,狼吃牛羊,兀鷹吃腐肉,細菌分解讓一切歸為塵土,如此一再循環而維持生態平衡。

當藏人出現後,食物鏈有了變化,因為放牧者介入牛羊的掠食者減少,人取代了狼,掠食者少,

牛羊屍體少,靠食腐為生的兀鷹也隨之減少。食物鏈循環可能無以為繼,而由於藏人信仰,人死

後的天葬,讓兀鷹分食死者屍體,斷了的食物鏈好像又接回去了。

青藏行1 378.jpg 

 

不過,食物鏈似乎接回去了,人口增加卻抵銷了生態唯妙的平衡,我在雅魯藏布江沿岸看到不少光禿

裸露的山脊,寸草不生,其下方卻是大片沙丘,其成因與牛羊的放牧有關,尤其是羊除了吃草還會

啃食根部,使得山坡上的草地一片片消失,少了根部的固定,土地於是沙化,每當北風吹起,下風處

於是形成了沙丘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ilb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